新闻动态

拒赔又拒退!少儿医疗险暗藏多少消费陷阱?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去年八月,广东徐女士咬咬牙掏出八百元为幼子投保少儿医疗险,不曾想这纸保单竟成"空头支票"。当一岁多的孩子因肺炎住院时,保险公司甩出"90天等待期"的免责条款;半年后孩子二次入院,对方又以"既往病症"为由拒赔。"业务员卖保险时笑脸相迎,签完字就翻脸不认人!"徐女士攥着保单,指尖发颤,"现在想退保,倒要扣掉七百多块手续费。"

这并非孤立事件。记者梳理中国银保监会通报案例发现,少儿医疗险正沦为消费陷阱重灾区。浙江王女士花五百元购险,孩子发烧就诊却遭"30天等待期"拦截;河北陈先生被"百种重疾全额赔付"吸引,直到理赔时才知常见疾病报销比例不足三成。更荒诞的是,某些保险合同竟将"进口药""特殊治疗"用六号字体印在背面角落,宛如给投保人设下的文字迷宫。

"全方位保障""零免赔额""百万保额"——保险广告弹如雨点,家长稍有不慎便坠入宣传陷阱。湖北刘女士被"高端体检套餐"吸引,投保后才发现合同将40类儿童高发疾病划入免责清单;天津李女士冲着"续保至成年"承诺投保,次年却被告知产品停售,续保需加价40%。当家长们手持合同与保险公司对峙时,客服总以"宣传仅供参考"为由金蝉脱壳,留下满纸荒唐言。

增值服务更是暗藏猫腻。北京王先生购买万元高端医疗险时,推销员信誓旦旦承诺"私立医院直赔",实际却是家连X光机都没有的社区诊所。当王先生带着发烧抽搐的孩子连夜转战公立医院时,保险公司轻飘飘甩出句"以实际诊疗为准"。"所谓VIP服务,不过是公立医院挂号处的塑料板凳。"王先生苦笑着说。

从隐瞒等待期到虚构保障范围,从玩弄文字游戏到虚假承诺,少儿医疗险市场乱象已突破商业伦理底线。家长们期待的"风险保障",在现实中异化为精心设计的拒赔陷阱。当保险沦为"这也不赔那也不保"的摆设,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,更是整个行业的根基。建立条款通俗化标准、强化销售过程录音录像、畅通纠纷调解渠道,这些呼声不应再停留在纸面——毕竟,守护孩子的保障,容不得半点"文字游戏"。

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凯时怎么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